八月三十一日,「台灣鞋製品發展協會」也正式向財政部遞件提請對大陸鞋課徵反傾銷;但在「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」辦公室裡,真正讓總幹事孔繁郇關心的是,歐盟正在考慮對大陸、越南鞋提請反傾銷,因為公會的會員多半是已在大陸、越南設廠的台商,歐盟對大陸提請反傾銷的衝擊甚於台灣對大陸提請反傾銷。
繼毛巾之後,製鞋、絲襪、家具、內衣、陶磁等傳統輕工業,為求生存,可能陸續對大陸提請反傾銷;弔詭的是,這些提請反傾銷的多屬地區性協會,而事實上,這些產業另外有一個正式的同業公會,對反傾銷卻有不同看法與立場。可說是,一個產業,兩個公會,也是兩個世界。
一個產業 有兩個公會對立
簡單地歸納,提請反傾銷的公會,以內銷為主,多半為家庭工廠,家數多,規模小,產值小,僱員也不多,其中很多還沒有工廠登記證,甚至是地下工廠;後者則須正式有工廠登記證,才能成為會員,工廠規模較大,早在民國七、八十年代,隨著新台幣升值,為求生存,就把工廠外移,進行全球布局,全世界都是它的市場,當然,部分回銷至台灣。
有趣的是,前者曾是後者的協力廠,因為在早期,大公司有接單能力,往往再把單子分給小的家庭工廠來做,官員觀察,「這些產業,其實都有人際脈絡可循,大廠、小廠,有的還是親戚。」只是,隨著全球化,大陸成為世界工廠,而這些輕工業在台灣卻愈來愈艱困,原本同一批業者,在反傾銷的大旗下,被迫畫出一條明白界線。
以成功提請反傾銷的毛巾為例,原本都是台灣區毛巾工業同業公會會員,但因全球分工型態,公會內部分 裂為「外銷」(指在海外設廠,外銷至全球)及「內銷」兩大塊,內銷業者活不下去要提反傾銷,結果就會打到外銷業者,公會很為難,最後內銷業者出走,另成立雲林毛巾科技協會,兩個公會歧異甚深。
台灣製鞋發展協會對大陸鞋提請反傾銷,也同樣會打到台商。但孔繁郇倒是氣定神閒地說,「對台商來說, 只要沒有低價傾銷,就不用怕,」他說,早年美國對台灣的鞋子也祭出過反傾銷,而至今日本對鞋類仍存有關稅配額;在他看來,反傾銷動用其實都源自於內部政治,因為政府若不保護本國產業,有些選民就不投票,「毛巾不就是最好的例子。」
歐盟提請反傾銷 衝擊更甚
木製家具在國內處境與毛巾產業很雷同。家具曾在台灣風光一時,後來蕭條歿落,許多業者被迫外移,外貿協會的家具展還被迫停辦很多年,直到今年又重新辦家具展,主要是因為這些業者海外投資有成,開始回台打自己品牌,也希望利用台灣展覽找買主,如今又活繃亂跳。
一 位家具業者說得直接:「十年前沒有外移的話,就要有體認,在國內就是等死而已,」而且,「也千萬不要以為留在國內做高級品就有市場,告訴你,大陸也會愈做愈好,這就是競爭!」這就是全球化下,產業競爭的殘酷,為了生存,永遠要保持競爭力,不斷找出路。必須進行全球布局,必須像遊牧民族一樣到處開疆闢土, 否則就難以生存?不外移,難道只能成為艱困產業,等著政府輔導?這似乎永遠是台灣這種半邊陲國家無法逃脫的宿命。【新聞來源:2006/10/07 蕃薯藤新聞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